顾昀笑了笑,“并不常来。”这时,他似想起什么,伸手探向怀中,未几,掏出一个小小的绢布包来。
馥之讶然看他。
顾昀将绢布打开。
馥之视去,只见原来是一块精巧的螭纹佩。
顾昀看向馥之,稍稍走近,低下头,将佩上的绦绳细细结在她的腰带上面。
馥之盯着他的动作,怔了一会,忽然红了脸。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她想起每当新妇出嫁,人们便总要唱起的赞歌,耳根倏而愈加烧灼。
“你十五那日生辰,我本该赠礼,却一时想不到好的。”只听顾昀声音低缓,“直至昨日翻出此物,才觉合意。”
馥之颔首,低头看着那螭纹佩,只见周身莹润,形制精细小巧。“这是何物?”她小声问。
“此乃我周岁时父亲所赠之物,一直佩到及冠。”顾昀一边将绦绳打结,一边答道。片刻,玉佩结好,他正要细看,却发觉馥之也动手,将她腰上的白玉坠拆下来。
她瞅瞅顾昀,双颊绯红,将白玉坠也系向他的腰上。
“此物亦是我周岁时父母所赠,送你。”馥之道,话语虽慢,心里撞得怦怦作响。
顾昀却没有做声。
馥之抬头,只见他噙笑地注视着自己,目光深切而热烈,麦色的脸上,竟似浮动着晕红。
忽然,嘎吱一声,不远处传来树枝折断的声音。
二人转头看去,忽而一惊。
谢臻正站在离亭子几步开外的地方,一身行色,静静地看着二人。馥之睁大眼睛,不由地稍稍站开。
谢臻没有说话,仍然站在那里。他看着馥之,目光落在她的裳上,片刻,又转向顾昀的腰间。
馥之原以为此处僻静,鲜有人来,岂知好巧不巧,正遇上谢臻。她看看顾昀,又看看他,窘迫地笑了笑,“元德。”
谢臻看着她,表情不辨。片刻,他深深地吸了口气,却忽然转身离开。
馥之愣住,“元德……”
话音还在嘴边,谢臻却已走远,未几,素浅的背影便消失在了扶疏的树丛之后。
手上忽然被握了握。
馥之抬头。
顾昀看着她,“去山上走走吧。”
馥之又有些怔忡,看看他,又看看谢臻离去的方向,片刻,微微颔首。
顾昀一笑,牵着她的手出了亭子,朝山上走去。
见到便见到了。馥之心里的声音开解道,反正终有一日须告诉他的。
想着,她不由地回头看了看,只见来路上的树木葱绿而寂寥,落在眼里,却觉得有些心虚,似乎隐隐地浮着一块,总落不下去……
玄武池边的树荫下,郑氏正与吴氏母女坐在茵席上,看着池中的花景,聊天逗趣。
郑氏同吴氏聊了一会,往身旁看了看,发觉姚嫣并不出声,似乎在听李氏姊妹说话,眼睛却定定地望着一边,不知在想什么。
“可仍觉不适?”郑氏问她。
过了会,姚嫣才回过头来。她看着郑氏,神色却有些恍然,“嗯?”
郑氏觉得她面色有异,眉头微微皱起,“怎么了?”
姚嫣摇摇头,却不说话,将头转过去。
郑氏心中疑惑。
方才窦氏登舟之时,姚嫣不知去了何处。过了约摸半刻,她回来了,却神色黯淡,如同失了魂一般。郑氏当即询问,姚嫣却只说腹中不适,之后,闭口不语。母女二人近来有隙,又正当大庭广众,郑氏不便多问,只将她带在身边看紧,有话返家再说。
郑氏看女儿爱答不理的样子,心中叹口气,不再管她,转头再与吴氏说话。
姚嫣望着菡萏盛开的玄武池,脑中仍想着方才谢臻的样子,犹自发怔。
谢臻说的每一个字都深深地烙在心里,把她扎得疼痛难忍。
她不知自己是如何回来坐在这里的,只觉沮丧至极,浑浑噩噩,想逃开,却无处可去。“……谢郎风采绝世,人中翘楚,得伴其身旁,亦光采无限,教天下艳羡,此乃女子之殊荣,可对?”
“……纵是你馥之姊将来嫁了谢郎,见到皇后,亦须稽首大礼不是?”
谢臻注视着她,“馥之乃女君堂姊,堪比血亲,却不知女君以馥之为何?”
……
阳光下,熏风徐徐,她的手却凉得似握冰一般。
姚嫣的唇边忽而浮起苦笑。她总觉得自己是聪明的,可那点心思,在她还未看清的时候,母亲却早已摸得透彻,谢臻也一窥即破。
“……那珠钗?”姚嫣身旁,李琼正与李珠说话,“我那日见了,也觉得甚好。”
李珠颔首,叹道:“可张婴同我说,那珠钗戴起来挑人,只怕难衬。”李琼不以为然,“张婴最爱些玄虚之词。照我看,便是挑人又何妨,先买下便是。”
李珠颔首,“我也这般想,如今不买,将来再遇不到也未可知……”
姚嫣忽然站起身来。
“我去去就回。”她向满面诧异的郑氏和众人一礼,快步离开了席间。
姚氏的西府中,姚虔如往日一般,背靠软褥,坐在卧榻上翻着书简。
“主公。”一名家人走进来,向他一礼,禀道,“有客来访。”
姚虔头也不抬,拢拢身上披着的薄氅,淡淡问道:“何人?”
家人有些犹豫,看看姚虔,道:“是个妇人,未报名氏。”说着,递上一样物事,“她说主公见了此物便知晓。”
姚虔看去,怔了怔。那是一只妆盒,掌心大小,雕作梅花的形状。
片刻,姚虔将妆盒缓缓接过手里,目光落在上面。只见檀木上的包漆已剥落少许,却仍精致光亮。
心中涌出些旧事,少顷,他叹口气,对家人道:“请她进来便是。”
家人应下,退了出去。
过了不久,一阵窸窣的脚步声在外面响起,家人禀报客人已至。
姚虔应了声。
帷帐外面,室外的光照淡淡透来。珠玉轻响,一个素淡的身影踏着地上的朦胧光照,款款行来。
“你到底还是来了。”姚虔靠在软褥上,低缓地说。
大长公主在几步外停住,解下头上的幕离,看着他,唇含微笑,“少敬。”
草叶不断地绊向丝履上,细密的汗气蒸蒸地从颈间和发间渗出。姚嫣脚步匆匆,沿着刚才的小径向树林中疾步走去。
路上遇到三两闲游的士人,见到她的样子,投来诧异的目光。
姚嫣谁也不理会,只将眼睛望着前方。两旁的树丛花木不断向后退去,不久,方才的岔口便出现在了面前。
她辨了辨方向,未几,朝着谢臻离去的道路走去。
小径不断在脚下延伸,行了一段,一个小小的亭子出现在面前,却不见人影。姚嫣停住步子,朝前面望去,只见小径曲曲向上,却是通向山间了。
难道离开了?
姚嫣心想着,望望寂静一片的山林,又望向玄武池,欢笑的人语声隐隐传来。她觉得谢臻素来交际甚广,在此处游览一番,许又去了池畔也未可知。
心中思考既定,姚嫣往回走,到了岔口,走向另一边。
玄武池本是天生的水泽,池畔形状蜿蜒,偏僻处,古树攀藤,奇石嶙峋,又是一番景致。
御史大夫郭淮与两三名士人从池畔的临波亭上踱下来,望着碧叶拥翠的池面,心旷神怡。他看向旁边,谢臻站在一旁,亦将双眼望着玄武池,天光下,只见眉目如墨描,肌肤似玉琢,果然明珠般动人。
心中不禁赞叹。
郭淮虽与朝中的年轻人交往不多,却素知谢臻名声。今日他与好友来此游览,本是僻静之处,不想竟在路上遇得谢臻。众人兴致正好,当即邀他同游,谢臻未拒,与他们一道上了临波亭。谢臻清谈,在京中颇受赞誉,不过此番同席,他却未说多少话语。众人闲聊时,他答上一两句问话,其余时候,只端坐一旁赏景。谢臻此番表现,郭淮不以为忤,反对此人刮目相看。席间皆是年长之人,与郭淮一样不擅言辞,谢臻不抢风头,恰是识礼之举。
“谢议郎亦好山水之趣耶?”走到亭下,郭淮微笑地向谢臻问道。
谢臻回过头来,答道:“正是。”
郭淮抚须颔首,缓缓道:“老夫亦好,常与三五友人登山舟游,其乐至哉。”
谢臻淡笑,礼道:“公台康健。”
众人边说边行,往前走一段,只见两旁景色忽而变换。池水就在几丈之外,绿草生兰,古树洒荫,形态各异的山石与绿竹相间,映着池中茂密的菡萏,幽雅如画。
郭淮望着那边,叹道:“来到此处,老夫便想起濯歌之会。今年忙碌,竟未观得。”
旁边一士人闻得此言,笑起来,“却是正巧。公台有所不知,这濯歌之会,当初还是由一名伎在此处清歌而兴起。”
“哦?”其余人等都诧异地看他。
“名伎?”一人恍然悟道,“你说的可是雍……”
话未说完,前方忽然传来细碎而急促的脚步声。众人望去,未几,却见一女子提裾急急走来。
照面下,女子见到谢臻,忽然收住脚步。
谢臻看着她,亦是怔住。
女子神色未定,面上却满是晕红。与众人行下一礼之后,她望向谢臻,轻声道:“公子可否借一步说话。”
众人讶然看向谢臻。郭淮看看那女子,又看看谢臻,片刻,唇边浮起笑意。
“我等先行一步。”他对谢臻道。
谢臻看着姚嫣,神色淡淡。停顿片刻,他向郭淮一礼,“烦劳诸公。”
郭淮颔首,与众人往前走开。
四周倏而一片寂静。
谢臻负手而立,看着姚嫣,一语不发。蝉在树枝上长鸣,声音催得响亮。
姚嫣望着他,心高高地吊起,怦怦地撞得激烈。
“嫣说两句便走。”她轻声道。
谢臻神色淡淡,仍旧不说话。
姚嫣深吸口气,少顷,定了定心,开口道:“公子方才所言不差,嫣对馥之姊确有心结,做过何事,嫣亦不欲争辩。”她的脸上烧灼,眼眶却涌起阵阵涩意,“嫣心慕公子久矣,今日来寻公子,亦知羞耻难当。只因家中逼迫,嫣不欲入宫闱,想到的,便也只有公子……”
她的声音渐弱,却羞窘得再也无法说下去,低头不敢看面前。
四周似凝结了般,无一丝凉风,只余蝉鸣仍声声绕在耳畔。
过了不知多久,只听一声轻轻的长叹,“女君何苦如此?”
姚嫣抬头。
谢臻注视着她,双眸如墨。
“女君厚爱,臻感激在怀。”他开口道,声音低低,“然女君所求,臻无以相与,非不能,实不欲也。”
姚嫣望着他,一动不动。
“臻本无心之人,深愧于女君。”他的嗓音温文依旧,如轻风过耳,却不像从前般撩人思绪。落在姚嫣心间,血液似附了冰一般,点点凝起。
好一会,姚嫣艰难地张张口,“那馥之姊呢?公子也是无心?”
谢臻微怔,片刻,唇边浮起一丝浅笑,却似含着苦意。
他深深地看了姚嫣一眼,没有回答,只向她一揖,转身走去。
姚嫣望着他,忽然,泪水将那身影模糊。她忙举袖拭去,却见谢臻衣袂微微扬起,只余一片远去的清浅背影。
她深深闭上眼睛,再睁开。蝉鸣悠长,道路上只剩下她一人,方才的一切竟恍如梦境。
怔忡了好一会,她深吸口气,缓缓抬起头来。
心中涨得发痛,此刻却平静无比。只觉仅存的那点思慕与不甘,也已在谢臻方才三言两语之下,如风扫落叶般湮灭而去。
微风拂来,周身凉意阵阵。手上似攥着什么,硌得生疼,她低头看去,却是腰上佩的香囊,方才手握得太紧,竟被拽了下来。
姚嫣忽而苦笑。
谢臻于她而言,本就是伸手难及的人,自己却总心存妄念,如今只手捅破而一败涂地,可谓咎由自取。今日所为,便放在昨日,也是想都不敢想呢……
痴念于己,何尝不是累赘?也好,也好!
姚嫣盯着香囊,突然抬手,使劲浑身力气将香囊朝路旁掷去。
香囊下面缀着玉块,沉沉地落向树丛那边。未几,忽然闻得“嘶”一声,似有人痛呼。
姚嫣愣了愣,转头望去。
虞阳侯王瓒,手中捧着一束新折的菡萏,从池边林立的怪石中行将出来。“少敬可知我先夫何以早逝?”室中,大长公主坐在案前,手托茶盏,开口道。
姚虔靠在软褥上,静静地看着她。
大长公主往茶汤上缓缓吹一口气,“我皇兄害死的。”
姚虔一怔。
顾氏乃开国之臣,根基久远。大长公主的先夫顾迁,是顾氏长子,顾铣的兄长。
顾迁善骑好射,熟读兵策。当年正值北方胡患,而朝中将才缺乏,顾迁脱颖而出,受命为大将军,率六万精骑北击鲜卑,立下不世之功。十几年前,顾迁声名正盛,却在一次骑马出猎之时摔断脖子,当场毙命。
此事一出,天下扼腕。人们每每提起,总道天妒英贤。
大长公主看向姚虔,微微一笑,“少敬,他们以为做得滴水不漏,可我就是知道。他想给儿子留下个易掌的朝廷,不想,顾迁身后还有顾铣。”
姚虔目光凝起。
室中光照氤氲,大长公主的目光却明亮,“你可知他多心虚?我去同他说要改嫁,他想也不想便应下了,宗正反对也不理睬。”
姚虔看着大长公主,她的面容精致依旧,与二十年前几乎无所分别,却又似带上了些陌生的东西。
未几,他长长地吸口气,淡淡道:“你要我做什么?”
大长公主抬起双眸,直直地望着他,“我儿要娶长公主。”
姚虔心中早已知晓大概,闻得此言,浅浅一笑,“你莫非寻错了人?此事与贵公子去说岂不更好?”
“少敬以为他不知道么?”大长公主亦笑了笑,低声道,“他什么都知道。”她缓缓道:“少敬亦知晓孟贤其人,他不喜朝中纠葛,便将甫辰也教得如他一般。然身在其中,岂得随性?少敬且看,无论他或甫辰,在那般位置,谁可超脱。”
说着,她向姚虔敛容平视,字字清晰,“女君若嫁入顾府,风扬浪起,亦不可置身事外,少敬可愿意?”
姚嫣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正从池畔走出来的王瓒,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王瓒步态悠然地踱到路上,瞥了姚嫣一眼,将衣袂拂了拂裳上的草叶,却转身便走。
“足下且住。”姚嫣再忍不住,开口低喝道。
说着,两步走到王瓒面前,盯着他,脸色阴晴不定,“足下在此做甚?”
王瓒却瞅她一眼,似笑非笑,不答反问,“女君在此做甚?”
姚嫣如鲠在喉。
“你……听到了什么?”她面色沉沉,一字一顿地说。
王瓒唇角弯起,“女君既敢说,还惧他人听去?”
念头飞快地在心中闪过,姚嫣瞥向那池边,只见怪石修竹错落,却似除了这小径之外,再无处可通往。
此人在自己来到之前,已匿在了那处。
姚嫣脸上发白。
正怔忡,忽然,一件物事落向眼前,姚嫣忙伸手接住。
看去,却是方才掷出的香囊。
“那妖女有甚值得你心结?”只见王瓒斜睨着她,目光不屑。言毕,他转过头去,径自离开。
顾昀带着馥之沿着小径一路走到山丘之巅,馥之望去,只见此处虽不算高,视野却甚为开阔,玄武池上满满的碧叶菡萏和池畔伫立的亭台楼阁一览无遗。
“景色甚妙。”馥之向顾昀微笑道。
顾昀望着面前,莞尔道:“家父最爱来此处赏菡萏,幼时,他常带我来此。”
馥之颔首,觉得有趣,“常人赏菡萏,皆以为扁舟入池,近观方为美事。令尊却要来这极远之处。”
顾昀笑了笑,“家父那时曾言,世间佳景,总在高处才可窥得。”
“哦?”馥之觉得此言颇有意味,不禁细细咀嚼。
顾昀看了一会景色,走到旁边树荫下的一块宽大的青石板上坐下。“家父也爱赏花。”片刻,馥之走过来,道,“家母好治园,栽植诸多花木。凡值佳期,家父便在园中置酒赏花宴友。”
顾昀看着她,含笑不语。
馥之在他身旁坐下,望望远方的玄武池,问他:“你也爱来此处赏菡萏?”
顾昀摇头,“我不爱赏花。远观近睹,于我而言无甚差别。”
馥之好奇,“你爱什么?习武?”
顾昀看看她,没有回答,却伸伸懒腰,在青石板上仰躺下去。
“我幼时最厌习武。”片刻,他轻声道。
馥之讶然。
“家父望我早继家业,从不准我惫怠;母亲倒是不迫我,许我玩耍。”顾昀说着,对她笑了笑,道,“我幼时,还曾为躲避习武躲入池中,差点被淹死。”馥之看着顾昀,抿抿唇角。
顾昀望向上方的树荫,继续说:“后来他二人皆不在了,迫我习武的人又换作了叔父,更是严厉有加。到那时,我反倒不再躲避了。”
馥之想了想,“你那时爱习武了?”
顾昀莞尔,“未曾,只是我发觉世上只剩此事可做。”
馥之默然。
顾昀家中的变故,他曾略有耳闻。幼年失怙,又遭亲母离弃,本是一段伤心之事。
“后来呢?”她轻声问道。
“后来,我叔父带我出征。大战之后,他带我往荒原中纵马驰骋。”顾昀缓缓道,他转向馥之,忽而一笑,“你可知晓那是何种乐趣?天地之大,无穷无尽,放开缰绳,人就像能飞起来一般。”
馥之笑起来,“我叔父从不准我这般骑马。”
顾昀唇边弯起,“我叔父胆大得很,从无顾忌。”他说着,笑意愈深,如墨双眸泛着清亮的光,低低道:“我到那时才觉得这许多年的辛苦终有回报。”
馥之注视着他,没有言语。少顷,她的手在袖底朝他伸过去。触碰的瞬间,顾昀随即反握过来,紧紧地,手指相扣。
夕阳的晖光已渐渐染上天边。
承光苑中,侍中温容趋步走过翠微宫的宫道。宫门就在不远处,正前行,只见一人从宫门里出来,却是廷尉邹平。
两相照面,温容心微微一提,脸上却平和,上前一揖,“邹公。”
邹平看到他,亦还礼,“温侍中。”
温容看着他,浮起笑意,“日已黄昏,邹公还未归家?”邹平苦笑,“正要归家。”
温容颔首。
“温侍中亦在此间?”邹平问。
温容微笑,“今日容在此当值。”
邹平点头,“如此。”
二人闲聊几句,邹平告辞,朝宫道的一头离开了。
原处只剩温容一人,他望望四周,只见余晖已变得彤红,宫墙的白垩染上霞光,映着妖异的明亮。
翠微宫中,皇帝将几案上的奏章收起,往坐具上一靠,闭上眼睛。
中常侍徐成见状,从宫人的盘中端起一盏茶,小心地放到案前,恭声道:“陛下阅卷整日,也该歇息。现下已是黄昏,不若返章台宫用膳?”皇帝没有答话。
徐成心下为难,片刻,又道:“庖中方才送了些糕点来,不知陛下欲进食否?”
皇帝仍闭着眼睛,摇摇头。
徐成只得收口。过了会,他望向坐在不远处的长公主王宓,心中一动,笑了笑:“长公主亦无事,陛下可与长公主弈上一局。”
皇帝将眼睛睁开一条缝,瞥瞥长公主。
“她?”皇帝勾勾唇角,“她心不在焉,不下也罢。”
王宓正盯着手上的书册出神,听到这边话语,倏而转过头来,“嗯?”
皇帝不理她,继续闭眼。
徐成苦笑,立在一旁。
殿外天光已经渐暗,内侍持烛进来,将殿中灯台点亮。王宓望望天色,觉得腹中已有些饥饿,对皇帝道:“皇兄,黄昏已至,返章台宫可好?”
皇帝转过头来,看看她,又看看殿外,亦觉时候不早,从榻上起来。
“返章台宫吧。”他淡淡对徐成说。
徐成如获大赦,忙领命,出去传命。
待皇帝和王宓出到殿外,王宓看看四周,突然发觉侍卫眼生,不解地问皇帝:“今日怎不见曹遂等人?”
皇帝看她一眼。
徐成在一旁含笑答道:“今日夏至,陛下准了几名近侍返家。”
“夏至?”王宓一怔。
皇帝奇怪地看她,“你可是糊涂了?不是你要朕带你来承光苑赏菡萏?”
王宓这才想起,面上一红,讪讪不语。这时,一辆漆车驶过来,皇帝携王宓登车,坐稳之后,徐成一声唱喏,御人扬鞭启程。
夕阳在天际摇摇欲坠,鹭云山的大泽仍泛着粼粼波光,山边的道路被却巨木茂林遮挡,已渐近漆黑。偶尔有宫侍快步走过,赶在天全黑之前回到处所。
“可准备好了?”离道路不远的一片树林里,一人内侍打扮,向来人低低问道。
“万事俱备。”来人禀道。
“邹平何在?”内侍问。
来人答:“小人方才亲眼见他乘车出了承光苑。”
内侍颔首,片刻,叮嘱道:“你识得内侍及卫尉服色,见他们拥着一漆车前来便可动手,断不会错。”
来人一礼:“小人知道。”
内侍颔首,又交代几句,看看那道路,在渐浓的夜色中匆匆遁去。
bi00。bi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