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扁扁子时候,用的材料都是高粱叶子,因为高粱叶子又长又细,摸起来手感也是嫩滑的,不过高粱叶子的背面儿还是有一点点毛刺,但那个毛池其实就跟我们今天摸一个黄瓜一样感觉,都是人所能够接受的程度,老一代人经常干农活,手都已经粗糙了很多,摸着高粱叶子的小毛刺也不会感觉出来什么了,我们早已习惯了,或者说他们的神经已经不再传输那种刺挠的感觉了。
把高粱叶子搓成手指粗壮的程度,看着像是一条粗绳一样的,把三根以上的或者五六根这样的高粱叶子绳先用一根小细绳扎到尽头,在顺着镜头开始编辫子一样的往后面编,阿成的姥姥就这样五六根一编起来的话就会变成一个圆柱形的,先是给这个边边子编成一个粗壮的圆柱形,然后再把这个圆柱形放到平坦的地上,用膝盖摁着这个柱状的像是我们小时候玩的那个贪吃蛇一样的高梁柱,然后再给这个高粱住从中间一圈一圈的绕出来,每一圈和上一圈都用纳鞋底儿的那种大针和粗线箍好,这个箍的过程还能够让阿成想到农村用那种高梁杆做成的锅排一样的,做这个东西需要一定的手劲儿,手劲儿小了的话做出来的效果还没坐两天就会松松散散的,当一个扁扁子箍好之后,给尾部收一下尾扎到外部,像是留一个小辫儿一样的,有时候拿这个东西的时候就可以拿着他的这个小辫儿,就会很方便。
之所以联系到“如若针毡”这个成语,新箍好的好的扁扁子刚坐起来是有点扎屁股的,你可以想象那些高粱叶儿它正中间也有一个小小的茎杆,那个茎杆虽然说是已经很小的了,但对于屁股这样一个敏感的部位来讲,坐上去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难受,更何况在秋天的时候,人们都穿的衣服还很单薄,一屁股坐下去,薄薄的衣服往往感觉到有一种硌着屁股的不适感,不像冬天穿着厚厚的棉裤也就感觉不到扎的感觉了。
扁扁子一般都需要磨个一两个月,有时候刚做成的,坐上去的时候都会垫一件儿破衣服,家里面的不要的衣服,老年人也不舍得扔,有时候就会垫到这个上面。半个月或者一个月磨好之后,你再坐上去就会感觉很舒服,那时候高良叶说散发出来的那种淡淡的清香,也给人一种很美好的感觉,传统的手艺在今天已经没有人再传承它了,或许是因为时代不再需要它了,它也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对于姥姥,阿成还是有更多思念的。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返回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