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人世界里,有一个关于成功人士逆袭的“套路”。大致是:一位大陆来的穷小子,逃难来到厢港,凭借着精明、勤奋和机遇,十年后成为了社会名流、富商高官。
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华人首富李加诚。
1940年,12岁的李加诚跟着父母逃难来到了厢港,在他们身后的潮汕老家,正经受着日军炮火轰炸,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以难民身份来港的李家人,寄人篱下,生活穷困。以至于李加诚初中时不得不辍学去当钟表学徒,才能减轻家中负担。
十几年后,靠着妻子兼表妹庄静庵家的财力资助,李加诚开办了塑料花厂,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0万,又靠着敏锐的投资眼光和历史机遇,进军房地产,低买高卖,穷小子逆袭成为顶级富豪。
就在李加诚提着公文包,在厢港大街小巷做推销员的时候,一位24岁的浙江男子来到厢港,他叫查良镛,是《大公报》香港分社从内地新调来的编辑。
厢港人说:“工字不出头”。在《大公报》做了十几年,查良镛开始自立门户,拿出所有的积蓄创办了《明报》,头一年亏损严重,以至于连夜赶稿却连一杯咖啡都舍不得喝。
为了促进报纸的销量,他不得不以“金庸”为笔名,在《明报》上连载当时文人认为“最贱格”的武侠小说,自此一连写下“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经典武侠小说,风靡全球华人圈。
而当时和金庸共事的还有一位来自广西的青年梁羽生,他比金庸晚到厢港两年。
1950年,刚从岭南大学毕业的梁羽生,那时候还叫做陈文统,他因为收到家信,说父亲被人诬告下狱,让他速回。刚回到广西老家,他的一位同学拦住了正在赶路的他,告诉他:“现在农村到处都在开展运动,你回去不但救不了父亲,只怕自身都难保”。梁羽生听了这话,星夜逃往厢港。
有着相同家世经历的金庸和梁羽生一见如故,两人都爱下围棋,常常白天工作完,晚上执子对弈,几番棋盘厮杀,不知东方既白。
而更为后生仔的“香江四大才子”倪匡,此时还在厢港的工厂打杂,他1956年从呼伦贝尔的农场“出逃”,历经三个多月,靠着刻假章、吃老鼠,通过扒火车、骑马、坐船等多种交通来到厢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