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可小说
  1. 首页
  2. 网游
  3. 重生之在古代翻云覆雨
  4. 第5章 神器
设置

第5章 神器(1 / 2)


隋唐年间,一石重约六十公斤,换言之,一百二十斤之巨。

    亩产竟达三十一石,这意味着一亩之地竟能孕育出……惊人三千斤之粮!

    杨广,这位不谙农事、疏于劳作的帝王,此刻目瞪口呆,震惊之情溢于言表。

    未待许牧开口,他已迫不及待地迈步向前,尊卑之别一时抛诸脑后,紧抓着疾步而来的农官肩头,急切询问:“此言非虚?亩产果真三十一石?”

    尽管年岁已高,杨广的臂力依旧不容小觑,农官的双肩被握得生疼,不由自主地望向许牧求援。

    “好了,老杨,先放手吧,他是负责土豆项目的农官,不会妄言。正巧,我们也正欲前往查看土豆田的丰收盛况。”

    许牧轻轻拉开老杨与宋斌——那位土豆田的农官。自年初土豆项目启动以来,宋斌便全权负责催种、催收及各项管理,其行事干练,条理分明,故而许牧对他颇为熟悉。

    “主公,今年已收获两茬,上次亩产二十七石,此次能跃至三十一石,皆因主公推广的水转筒车、曲辕犁及新型肥料之功……”

    行进间,年过三十的宋斌神采飞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你放心,承诺你的提成绝不少你一分,这次土豆田的收成,千分之一归你所有!”

    许牧豪爽应道。为激励农官,他特意制定了分成奖励制度,产量越高,奖励越丰。同样,参与耕作的农民们也能获得丰厚回报。

    目前,土豆与冬小麦等作物尚处于试种阶段,尚未在万民城中广泛推广。万民城在大业十四年人口方才破万,而农产品试验田项目亦是年初方才启动。

    不仅冬小麦与土豆,就连棉花、玉米、辣椒这些后世明朝才引入的作物,他也设立了专项田地,并指派专人管理。

    起初,万民城的居民对这些试验田能否结出果实持怀疑态度,就连农官们也不抱希望。

    冬季种植,几乎被视为天方夜谭。

    多数人参与其中,仅是敷衍了事,宋斌亦不例外。

    身为经验丰富的老农,他曾是乡里首屈一指的高产农户,因此被推举为土豆田的农官。他深知冬季种植之艰难,娇嫩的作物难耐严寒。

    起初,他以敷衍心态接下这份差事,对许牧所提的千分之一提成不以为意。

区区一亩地,即便丰收,也不过一石,千分之一又能几何?

    呵呵……

    土豆田位于两座荒山的半山腰,总面积约二十余亩。

    这点分成,怕是只够几日之食吧?

    宋斌曾对老伴言道:“咱们主公虽好,却不通农事。在大隋,种粮靠天靠地,这半山腰的贫瘠之地,冬天怕是寸草不生。”

    然而,这位看似外行的主公,在开垦之后,却命士兵送来了改良的耕作工具——曲辕犁。

    它与古法相近,却更为简便。在此之前,多用直辕犁,需三人两牛合力耕作,耗时费力。

    随着人口增长,许牧将重点转向农业机械的改良,研究所众人日夜钻研,不足十日,曲辕犁得以优化,许牧的创意与建议起到了关键作用。

    曲辕犁的出现,使得一人一牛即可高效耕作,彻底取代了旧有的耕作方式。

    随后,宋斌发现,犁地之后,主公又送来了数桶恶臭难闻之物——人畜粪便。

    早在隋唐以前,智慧的农民已知粪便可增肥土壤,促进作物茁壮成长,但他们并不知晓科学堆肥之法。

    对此,许牧令研究所专设课题,终有所突破。虽不及后世化肥之效,却也显着提升了肥力。城中更规划有肥料厂,专司制造高效肥料。

    在以农为本的隋唐,农业革新势在必行。


回到顶部